作為一種便捷的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被許多消費者使用。然而在享受便捷服務的同時,第三方支付客戶遭遇盜刷的案件也頻頻發生,暴露出風險和漏洞。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在新技術的引領下,新興電子支付方式快速創新演變,給電子商務與老百姓生活帶來巨大便利同時,也使得支付風險控制與支付消費者保護變得更加迫切。從支付服務提供主體看,面對便捷與安全這對“蹺蹺板”時,銀行可能更偏重后者,而非銀行支付機構可能更傾向前者一些。
“當然長遠來看,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電子支付創新完全應該能夠達到新的低風險、高效率支付模式,但是這需要一系列內外條件的完善。” 楊濤指出。
對此,楊濤認為,一是需要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在支付業務功能監管、支付技術標準與規則完善等方面做好文章,尤其是盡快推動各類新型電子支付的標準化發展;二是需要非銀行支付機構、尤其是行業領先的支付機構,更需要充分考慮到自己對于零售支付體系的重要性在提升,因此需不斷優化自身的安全標準與意識;三是在金融消費者保護不斷加強的大環境下,考慮到支付服務在金融消費服務中的特殊性,應該把支付消費者保護作為專項推動的重要工作;四是由于很多支付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可能源于支付消費者自身的安全意識不足,所以也需要各方共同推動支付消費者的安全文化的建設、支付知識的普及等。